預設分類

認識痛經症

認識痛經症

痛經是指婦女在經期中、或經前、或經後,下腹部疼痛,或痛引腰骶尾骨,甚或伴有頭痛、或腹瀉、或腰痛、或乳房脹痛、或嘔吐的現象。
痛經的發生多數在月經期前1~2天,或 月經 來潮的第一天開始疼痛,在經血排出後,則疼痛逐漸消失,也有整個經期都痛,也有月經結束後才痛。以年輕女性多見,原則上痛的時間越長,痛的程度就越劇烈,中醫學上則懷疑有續發性病變的可能(如子宮內膜異位、巧克力囊腫、子宮腔沾黏…等)。

  • 痛經的病因病機

痛經 的發病受情緒所傷,生活作息不正常,經常熬夜,受天候環境變化影響,並與體質及經期、經期前、經期後的特殊生理狀況有關。
痛經的發病機理,主要是在這期間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,導致衝任瘀阻,或寒凝經脈,使氣血運行不暢,胞宮經血流通受到阻礙,以致「不通則痛」或衝任、胞宮失於濡養,不榮而痛。其病位在衝任、胞宮,變化在氣血,表現為痛症。臨床上常見的有氣滯血瘀、寒凝胞中、濕熱下注、氣虛血弱、肝腎虛損等證候。也有因子宮發育不良或畸型,或子宮位置不正等發生痛經的。

1. 氣滯血瘀
平時生活工作 #壓力大,情緒抑鬱不得舒展,經期或經期前後情緒受影響,肝氣更為抑鬱,導致氣滯血瘀。
2. 寒凝胞中
多因貪食生冷,或冒雨涉水,導致風冷寒濕客於胞中,或素稟體質虛寒冷底,以致經血凝滯不暢。
3. 濕熱下注
體質溼熱偏重,流注衝任阻滯氣血,或於經期、墮胎或小產後,感濕熱之邪稽留於衝任胞中,溼熱與氣血相搏結。
4. 氣虛血弱
脾胃一向功能差,消化吸收能力不足,或曾久患大病,氣血俱虛,衝任氣血本不足,行經後血海空虛,衝任胞中氣血更為不足。若月經過後才發生痛經者,是血海空虛氣不收。
5. 肝腎虛損
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肝腎本虛,或因色慾過度損及肝腎,精虧血少,衝任不足,胞脈失養,行經之後,精血更虛,衝任胞宮失於濡養發為痛經。

  •  痛經的治療

1. 月經期找中醫師調血止痛以治標。
2. 平時請中醫師辯證論治調整體質以治本。
3. 放鬆心情、消除緊張、排除壓力、保持好心情。
4. 經期熱敷下腹部。平常不要吃冰冷的食物。
5. 經期喝紅糖薑湯幫助氣血更順暢。